“山海情?雪域援夢”:泉潤雪域,白朗縣變身西藏最大菜籃子
在濟南援藏持續(xù)30年“泉潤雪域”工程里,白朗縣從種植老三樣:土豆、蘿卜和白菜,蛻變?yōu)槲鞑刈畲蟛嘶@子。
截至目前,全縣果蔬種植面積達2.08萬畝,產(chǎn)值達3.5億元,蔬菜種植收入占全縣農(nóng)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.7%,種植蔬菜帶來的增收讓高原人民群眾的腰包鼓了起來。
科技賦能下的收入三級跳
13日清晨6點,彭倉村村民普瓊的頭燈照亮溫室大棚。他輕輕地摘下已經(jīng)成熟的小西紅柿,小心地裝進筐中,等待運向市場。
“我5座棚年均純收入超10萬元!”說起收入,普瓊有些興奮。
作為白朗縣首個“萬元村”,彭倉村在濟南援藏推動下,已從2011年人均收入1萬元躍升至2024年的3.97萬元。 濟南援藏為彭倉村定制的科技套餐,成效也越來越明顯。
2023年,濟南援藏投資296萬元新建4座智能大棚,配備保溫層與滴灌系統(tǒng),2024年試驗種植了高原車厘子,首茬掛果即賣到120元/斤。
“以前靠天吃飯,現(xiàn)在靠技術賺錢?!睗鲜械谑馗刹俊桌士h住房和城鄉(xiāng)建設局黨組成員、副局長亓會杰算了筆賬,新建大棚僅西瓜一茬就能為農(nóng)戶增收5萬元,單棚年收益達7萬元。
土豆田變觀光園的全鏈條玩法
當彭倉村以科技賦能致富時,30公里外的阿亞村正以全鏈條建設助力鄉(xiāng)村振興。
“過去只能種土豆蘿卜,現(xiàn)在連西瓜都能在高原結果?!卑喆宕逯嗉f,濟南援藏投資2147萬元建設了13座標準化大棚設施,自2024年7月承包給村民后,半年內(nèi)通過青椒、西瓜等果蔬銷售就增收1.2萬元。
不同于彭倉村的“單品突破”,阿亞村的振興則更為系統(tǒng),配套200平米冷庫、270平米辣椒加工房,形成“采摘-冷藏-加工”的閉環(huán);投資800萬元建設人畜分離點,讓1200多頭牛羊集中養(yǎng)殖,徹底改變“人畜混居”局面;太陽能(4.350, 0.01, 0.23%)供暖、污水治理等工程,使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.2萬元。
“濟南援藏不僅建起了大棚,更給了我們整村發(fā)展的金鑰匙?!卑喆羼v村工作隊副隊長潘多介紹,目前村里正在建設農(nóng)文觀光路線,未來游客可在此體驗采摘、藏式辣椒醬制作等項目。
白朗蔬菜的破圈密碼
在白朗縣蔬菜產(chǎn)業(yè)版圖上,彭倉村與阿亞村如同兩枚引擎,共同勾勒出濟南援藏因地制宜的幫扶智慧并延伸至全縣。
下一步,濟南援藏還與山東省農(nóng)科院共建種子研究院,計劃2025年引入10個優(yōu)良品種;通過“藏品入魯”展銷會、“西藏白朗”號地鐵專列,讓高原蔬菜走進山東商超。
投資3550萬元將縣蔬菜公司打造成“產(chǎn)學研銷”綜合體,職業(yè)經(jīng)理人團隊年助銷蔬菜超5000噸。
“從彭倉村的萬元突破到阿亞村的全面振興,變的是幫扶路徑,不變的是讓村民過上好日子的初心?!睗鲜械谑馗刹?、白朗縣農(nóng)業(yè)農(nóng)村和科技水利局黨組成員、副局長杜春達感觸頗多。在阿亞村的展廳里,30年援藏歷程的照片墻不遠處,“缺氧不缺精神”的標語格外醒目。
如今,白朗縣2.08萬畝果蔬基地年產(chǎn)值達3.5億元,占農(nóng)牧民人均收入的16.7%,這些被泉城活水滋養(yǎng)的高原蔬菜,也成為魯藏情深最鮮活的注腳。